首页 股吧 正文

[教育基金哪个好]不搞“一刀切”“一阵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立规

2024-09-25 22:09:50 55
admin

本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經濟適用,梯次推進”和“典型引路,建管並重”的原則,我國將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時做到不搞“一刀切”“一窩蜂”“一陣風”。

近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對外公佈。《指導意見》提出,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機制,鼓勵各縣(市、區)以縣域爲單位編制或修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或方案,科學確定治理成效評判基本標準,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和技術,農村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強化設施建設和運維質量管理,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分類整改,並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關任務納入《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2019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積極進展,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做法。同時,也存在治理機制不完善、治理重點不突出、治理成效評判標準不科學、治理模式不精準、治理成效不穩固、保障措施不健全等突出問題。

《指導意見》提出,要“走出一條新時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並明確了三個基本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因地制宜選擇資源化利用、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廠、相對集中式或集中式處理等治理模式或模式組合,不搞“一刀切”;經濟適用,梯次推進。自下而上、實事求是確定治理標準,合理選擇技術工藝。突出重點,分階段對農村生活污水應管儘管、應治盡治、應用盡用,逐步迭代升級,不搞“一窩蜂”;典型引路,建管並重。堅持“問需於農”“問計於農”“問效於農”,注重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推進治理。加強設施建設質量管理,建立管護機制,建一箇成一箇,不搞“一陣風”。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攝影/章軻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之初,不少地方採取以鄉鎮、甚至行政村爲單位進行分散治理。實踐表明,此類治理機制短期內有一定成效,但長期來看,存在不少弊端,如建設質量、長效機制難以保障。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探索由政府主導的統一建設、統一運維模式。”上述負責人介紹,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建立縣(市、區)政府主導、法人主體建設運維、部門監管、村民參與的污水治理機制。

其中,鼓勵以縣級行政區域爲單元,推動專業化市場主體爲主具體負責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逐步將不同時期、不同主體建設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收集系統納入統一運維範圍;要求堅持“問需於農”“問計於農”“問效於農”,充分聽取農民羣衆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願和需求。

“不少地方編制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或方案,但存在與其他相關工作銜接不夠、具體開展農村污水治理時與規劃脫節,重點不突出等問題。”上述負責人介紹,《指導意見》提出規劃要注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村莊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人口變化、供水、改廁、水系整治等統籌和有效銜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

如何評判治理成效的問題也是受到各方廣泛關注。《指導意見》提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確保實現“三基本”:基本看不到污水橫流,公共空間基本沒有生活污水亂倒亂排現象;基本聞不到臭味,公共空間或房前屋後基本沒有黑臭水體、臭水溝、臭水坑等;基本聽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爲多數村民羣衆認可。

在資金籌措上,《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明確建立地方爲主、中央補助、社會參與的資金籌措機制。建立地方爲主、中央補助、社會參與的資金籌措機制,加大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鼓勵各省(區、市)設立與治理任務相適宜的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資金。

同時,鼓勵地方充分利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資金,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與城鎮污水處理、城鄉供水、產業園開發、鄉村旅遊、現代農業等項目整體打包,採取城鄉統籌,“肥瘦搭配、以豐補歉”方式謀劃項目。支持在適宜的地區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創新。鼓勵縣級人民政府將設施運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水利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下稱《指南》)同期公佈。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一些地方農村黑臭水體排查範圍不清晰;個別地方存在將水體“一填了之”的情況;一些地方長效機制不健全,存在返黑返臭情形。

《指南》提出,原則上將水體面積200平方米及以上納入農村黑臭水體排查範圍,但羣衆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可不限於上述要求。按照感官判斷、公衆評議、水質監測三個步驟,判斷是否爲黑臭水體。前一步驟可判定爲黑臭水體的,則不進行下一步驟。

《指南》明確,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的基本技術路線,以縣級行政區爲單位整縣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嚴控將水體“一填了之”。實施並完成控源截污措施後,確因無水源而導致水體消亡的,在水利、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依法依規同意變更土地利用類型的情況下,徵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的,方可採取覆土填埋等措施。

幫企客致力於爲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瞭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收藏
分享
海报
55